1. egggrass 2023-10-07

    之前译过文史哲类的东西,看这篇文完全是被拷问的感觉啊哈哈哈哈

    不知道游戏行业情况如何,人文社科的译者很多都不是翻译/语言系出身的,只是专业恰好与文本内容匹配,想完全避免语法问题也真的是有心无力,只能麻烦编辑老师多费心……游戏业节奏比传统出版业快得多,审校这块可能更薄弱。

    欧化问题更是根深蒂固了,你列举的意志、身体之类的词,我(此人已被异化)看着都很亲切…汉译哲学经典几乎都是这个调调,中国哲学(点名新儒家)的语言晦涩程度甚至更夸张,这些都不是翻译时译者和编辑留意些就能避免的,因为根本从一开始吃进去的都是些离地的东西~~

    最近看汉译书时,也常有你所说的这些感受,一旦意识到译文的错漏与僵硬,阅读体验就大打折扣,很难再完全投入到文字背后的故事里。译者在翻译时想要完美隐藏自身还真是不容易啊。不过在看俄语文学和日语文学的时候,又觉得翻译腔调赋予了文本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时那种横亘在读者与原文之间的“别扭感”,反倒是不可或缺的了。

    当然以上都是理想状态下的说法,现实点看,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主要还是笔译纯属为爱发电,付出和所得完全不匹配,也就没啥动力精进了~

    • 无有人 2023-10-07

      @egggrass:多谢你真诚的分享想法,我莫名多了点自信了哈哈哈(审校这方面我也不是什么专业出身)。

      游戏行业也确实很难有专业的审校,“的地得”用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里原因有很多,我也不太好说。往往剧情或情节的走向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剧本/文本上的细节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欧化那里我漏了一大段分析,现在补上去了,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欧化本身,如果主角是欧洲贵族或者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出身,我倒觉得问题不大,就像你提及的“汉译哲学”,很多用词和长难句都是为了直译,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的文本(结构),太追求意译的话有可能丢失的东西会更多。当然,这也看学科与译者的追求,在“翻译腔”与“地道汉语”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合适的平衡,那自然最好不过了。文学上我也偏“翻译腔”多一点,除了独特气质和与其给读者带来的新奇感,一大原因是汉语也需要与其他语言交流、融合,借此更新自己的表达。

      最后一段我再赞同不过了(你看,这个表达就是吸收英语的,效果一样也挺好),翻译确实是个苦差事,为爱发电不是少数甚至是占绝大多数,所以egggrass兄你的下一部译作在哪里(手动狗头)?

      最近由 无有人 修改于:2023-10-07 18:04:26
    • egggrass 2023-10-07

      @无有人:的地得警察已经盯上了你的第一段(hehe

      具体语境与学科背景影响确实很大,有时倒也不是刻意保守地追求直译,只是中文的确缺少相应的逻辑语词。这也不是英译中独有的问题,像德译英同样有此困境。最好的办法恐怕是把翻译过程中的纠结留至注释说明,但有的注释都够单独开篇论文了,读者也未必有精力看;要是像《尤利西斯》那样,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看原文还是注释了。

      看起来你似乎比较在乎意境的还原?感觉除去客观因素外,还真就需要一点运气,祈愿读者能和译者同频。有时get不到译者觉得动容的点,可能就会觉得译法太过刻意别扭。唉,说来说去,不想错过原文全部魅力的最好法子还是直接看原文,完美翻译可遇不可求~~但这又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学界大佬都选择直接看原典,在汉译上花的功夫就相对少了,其他人水平又有限,只能将就译译。。。

      对翻译祛魅后已经没动力发电了,下一部不会再有(确信)

      最近由 egggrass 修改于:2023-10-07 23:07:17
    • 无有人 2023-10-07

      @egggrass:哈哈哈第一段我打的时候,也想到“的地得”的问题,严格来说应该是“真诚的想法分享”,如果多谢后面是名词的话(动宾结构),而如果是多谢后面是一个从句,那就应该是“多谢你真诚地分享想法”,但我又觉得后面一种用法不太常见,而“想法分享”又没“分享想法”读起来那么顺口,不细究的话把“分享想法”理解成一个名词短语好像也没啥大问题,就这么用了~看来egggrass兄也是的地得警察呀!(不是

      确实,每个语言都有自己潜在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记得有一个原始部落,没有小时的概念,只把一天分成白天与黑夜,那么关于时间的翻译就很有难度,基本上这种情形要么借助注释,要么就生造一个新词了。

      你不说我还没察觉,我确实是比较注重意境的还原多一点,好比诗歌翻译,重要的是译出诗歌的氛围/内核/精神,具体的意象可以替换成当地适用的符号。不过那确实需要一点运气,不管是对于译者还是读者而言,毕竟翻译就意味着“丢失”。有能力直接看原文自然最好,可地球语言那么多,全掌握也不现实(甚至会两门外语都已经很厉害了),所以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读译得差的作品,有时也能给我们带来新奇的体验。博尔赫斯就《一千零一夜》的翻译作了不少研究,有些译本太过直译,他就说“这是原文没有的东西,是全新的体验”(大意如此)。

      感兴趣可以看看我以前做的笔记:诗艺笔记第四讲 文字——音韵与翻译 | indienova 独立游戏 https://indienova.com/home/blogread/23232

      啊,这么快就没动力发电了吗,没事啦,我觉得偶尔来上一个短篇还是蛮有意思的(手动狗头)。我还想着等游戏发售后,自己来翻译一下,权当学习外语了~

    • egggrass 2023-10-08

      @无有人:真不错啊,看到了最爱的《鲁拜集》。一直记得鹤西译本”所有逝去的人而今安在……”这一段,空灵又大气。

      感觉人类的翻译真本事都在宗教经典里哈哈哈 “因为《圣经》据传是由圣灵所写的”这一句是原文的提法吗?似乎跟神学解释有很大出入,关系到《提摩太后书》3:16对θεόπνευστος(神的呼出)这个词的理解。话说耶稣说的也是亚兰文,就算读原版新约圣经,实质上也是翻译,大家看的都是翻译,公平世界!!(?)

    • 无有人 2023-10-11

      @egggrass:哈哈哈不错呀,我之前也听过《鲁拜集》的大名,说菲茨杰拉德的译本非常好,我还纳闷:怎么盖茨比的作者也会翻译的?后来才知道不是同一个人(笑死)。现在是时候买一本看看了~

      对,宗教和诗歌翻译真的太难了,宗教翻译要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才能达到传教的效果,能搞宗教翻译的都是真本事啊!
      “因为《圣经》据传是由圣灵所写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博尔赫斯总结的,我也不知道出处在哪,我猜是借鉴了学者对古兰经的看法,觉得那是最伟大的书,不能改动一个字。我现在才知道耶稣说的是亚兰文,我只知道不是英语~所以没错的!在巴别塔陨落后的公平世界!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前往登录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