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即将迈入游戏制作门槛的我一直认为,就独立游戏而言,制作人自身的积累和性格特质将很大程度决定游戏作品的品味和风格。玩家玩独立游戏,玩到的除了要展示的核心玩法,更多的是制作人展现出来的内在世界和艺术追求。雕琢游戏作品和任何一种艺术品一样,都要求对艺术领域的了解和深入拓展。对我自己而言,我深深地体会到自身性格特点对游戏的偏向与喜好,从而进一步影响游戏的设计与风格。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内在特质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终形成游戏作品的独特风格。
我自己就是一个相对内向、沉思好奇的人。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我总是倾向于思考能否创作带有哲学内涵或引人深思的作品(尽管这在有些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 可能会局限我的开发意图和思路)。我喜欢这样的创作可能性: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引发玩家对生命、存在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然而,这可能有违游戏创作的最初要求:并不是每一个玩家都乐意为上述类型的游戏买单,而几乎每一个玩家都乐意为“好玩” - 偏向狭义的好玩,例如明快的战斗,色彩鲜艳的特效,丰富的重玩度买单。《艾迪芬奇的记忆》可能确实是一代神作,但真的会有那么多玩家选择重复游玩吗?创作思想的展现和好玩的游戏,到底是要一方做出妥协,还是存在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呢?我想这大概值得每一位制作人深深思考。相比之下,那些性格外向、活跃好奇的制作人,可能会倾向于制作充满挑战的游戏作品。他们可能更擅长营造一种激烈、刺激的游戏体验,让玩家在各种危机感中获得快感和成就感。这类游戏往往目标鲜明、机制简单,更容易引起玩家的兴趣和热情。
制作人性格与游戏风格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表面的形式特点,更深层次地关涉到制作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和追求。独立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在冲破刚性的游戏机制边界,向更广阔的创作可能性进军。在这个过程中制作人的个人视角和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些制作人可能更看重游戏的纯粹娱乐属性,追求通过极致的游戏性和视觉体验来吸引玩家。而另一些制作人则更注重游戏的意义内涵,希望能够通过交互性的叙事手法传达某种哲学思想或情感共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都源自制作人内心的文化积淀和价值观,也并不能区分高下。对于热爱独立游戏的玩家来说,他们也许并非完全认同每一个作品的设计思路,但他们更愿意欣赏其中反映制作人独特视角的作品。这种欣赏源自对游戏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当更多制作人勇敢地展现自我,游戏艺术才能真正蓬勃发展,让玩家感受到不同类型作品背后的灵魂共鸣。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