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oku 2023-07-14

    Unity的新功能搞错用法太正常了哈哈,正反馈减弱是正常的事,能延续日志习惯就很好,很多时候想到下回日志要没内容可写了,就能主动努力起来了(尽管我好久没写了)

    • RockTaoist 2023-07-14

      @mioku:负反馈堆积,被动的摆烂感倍增。

  2. 方程 2023-07-24

    价值的东西,审美的东西,不同技术。晦暗不明得多。也难处理得多。

    尤其是要挑战舒适圈边界时,犯错的时候会更多。最近我一头往“虚无主义”的主题上钻,最开始,也以为自己懂得什么叫“虚无主义”:不就是玩世不恭或者否定一切嘛,不就是屠格涅夫尼采或者加缪,要么就是堂吉诃德或者小嬉皮嘛,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事情不简单,渐渐的自己不止看不懂“虚无主义”了,甚至“尼采”“加缪”“福柯”这些人的形象也越来越暧昧不清,叫人认不出来。现在连让我介绍他们是谁都很难了。

    哲学有毒,能把人震荡得头晕脑涨,恶心不止。也震得人精神紧张,整个人都“活”起来了。

    上午刚刚写了篇“虚无主义”的日志,已经不敢再想什么“表达/介绍虚无主义”了。我能让自己抱着“反思虚无主义”的心态就很满意了。幸好空间日志不是学术论文,不需要为写下的每句话负责,我可以早上想的东西到了下午就推翻重来。

  3. 方程 2023-07-24

    我模仿一下韩炳哲的视角来说吧。

    写空间日志的人,因为公开日志之前没有编辑审核,所以每次写字时必须负责自己扮演自己的审核者。每次发日志,都需要主动的有意识的去想象“怀有敌意的误解者”会怎么读、会有什么反应。

    久而久之,写日志的人自然就会养成比较保守的写字习惯。例如,独立游戏人不敢在字面上留下一点为万恶的资本主义加油叫好打气支持的意味,例如,真正的游戏玩家不敢在字面上留下一点反对电子游戏希望电子游戏受抵制的意味,例如,富有人道同情心的人不敢在字面上留下一点鄙视弱者制造不公的意味。每个写日志的人,都自然而然学会了把自己逼成了“完美”的文字写手。

    • RockTaoist 2023-07-24

      @方程:
      这个倒是,每次写上一段以后都需要反复斟酌这一段的传达,是不是会导致读者的理解产生偏差。
      表达的内容确实会因为环境而产生偏差,被动克制表达。

    • 方程 2023-07-24

      @RockTaoist:我现在很怀疑“偏差”这个说法了,主要是我觉得,几乎所有的话都有言外之意,都注定会被误读,“误读”也常常比官方的解读更正确。例如,某人以为自己写了一部轻喜剧,自以为诙谐有趣,读者读后说他太感伤太滥情,作者很意外,也无法理解,于是自己去玩几遍,渐渐的变得和读者同感,觉得写的不是喜剧而是感伤剧。这种情况下什么才是“偏差”呢?那种理解才是正确的呢?无论如何,这种预感总会使作者焦虑紧张的:那意味着受众反应会脱离作者的预期,或者作者缺乏实现自己目的的表达能力。反正,焦虑紧张也是好事,会强迫作者反复斟酌自己说过的话,更可能会产生好作品。当作者的就焦虑一点抑郁一点吧,那是活该的。

  4. 方程 2023-07-24

    至于妄想症患者,我个人也有一定接触经验和了解。在我看来,妄想症患者最主要的精神特点是缺乏上面说的那种“在假想中代入他者的视角看自己”的能力,他们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说出来的话,自然而然地,他们只能(不得不)以字面上的“本真”和“彻底诚实”的方式去行事和做人。

    在他者看来,他们就会显得像是个做事没有分寸、不识好歹、不懂读潜规则的人了。

  5. RockTaoist 2023-07-25

    @方程:
    非常棒的想法,刚好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是语言偏差的问题:语言是信息的符号,因为约定而形成代指。
    语言本身是单一的,这里的关键是约定。“言外之意”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是打破了约定。
    比如苹果=apple是通常的约定,但是有人坚称香蕉=apple,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证伪的,因为约定好语义是演绎的根源。在源头之处已经打破了约定,这就不是逻辑的范畴而是在争抢定义权了。
    (作为读者或者听众,要坚持奥卡姆剃刀原则。所有的“言外之意”都当作假设,只有原意保留。)

    第二个问题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点,作为游戏人应该怎么验证和提高自己的传达效率?
    老实说,我也不懂。
    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的总结
    1.人类的认知偏差极大,每个人的“约定”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2.认知传达效率提高的关键点,不在于万金油的设计,而是精准的茧房设计。能够准确的抓住某一层认知的受众,这样就能够极大的缩减玩家的理解成本。
    3.机制与叙事同时进行分层,这是最好的也是最耗精力的设计。
    4.主动加入不同的茧房,调察和整理茧房里的人,他们的认知是怎么产生的。
    ---
    玩家误解了作者给出的信息,进而得出另一个结论是很常见的。如果要找出问题所在,那就是找出”约定“这个变量在哪里。
    作者觉得玩家说的有道理,是因为作者的”约定“因玩家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前往登录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