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概述
在详细介绍“机制-符号-体验”模型前,有必要先引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巴特继承了索绪尔的思想,将符号视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例如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图像、声音或文字;所指则是该符号所承载的概念或意义。二者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割地构成符号整体。举例来说,在巴特对摔跤比赛的分析中,一位摔角手臃肿下垂的身体形象是能指,它所代表的“卑劣无赖”概念是所指,二者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符号——“恶棍摔角手”。
巴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号的两级含义:第一层是符号最直接的字面意义(外延),第二层是隐含的文化意义(内涵)。巴特将第二层意义称作神话。所谓神话,是指符号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文化隐喻或意识形态意义。在神话层面,一个完整的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进一步成为更大意义系统中的能指,指涉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通过这种方式,符号的文化内涵被自然化,我们往往将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视为“理所当然”。巴特关注那些看似直白却暗含意识形态的符号如何运作——例如红酒在法国被赋予了健康和高雅的寓意,强化了法国文化精致的神话。
巴特的符号学为游戏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游戏和其它媒介一样,是一个由多重符号构成的意义系统。游戏中的任何组成部分,包括其图像、声音、剧情元素乃至操作方式都可以被视作符号,因而可以应用符号学方法进行拆解和解读。巴特的能指/所指概念可用于区分游戏表层元素与其功能/意义:例如游戏界面上的一枚红心图标是能指,它的所指则是玩家的生命值;再如一段背景音乐是能指,它所营造的情绪氛围是所指。而“神话”概念则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游戏自身的文化意义。比如一款战争游戏中频繁出现的旗帜、勋章等符号可能在建构某种英雄主义或爱国主义的神话。
“机制-符号-体验”模型解析
机制层:机制层指游戏的规则体系,包括程序代码、胜负条件、数值设定等。机制是游戏的底层逻辑,决定了游戏的可能状态和进程。简单来说,机制层回答了“游戏如何运作”的问题。棋类游戏的机制包括棋盘规则和胜利条件,电子游戏的机制则可能涉及角色移动的物理算法、敌人的AI行为、计分方式等等。在数字游戏中,机制层往往是隐藏于符号表象之后的。玩家无法直接看到代码或算法,这种黑箱效应意味着玩家只能通过界面提供的线索来推测游戏机制的运作。所以符号层对于机制层至关重要——符号是机制的表象,玩家依靠符号理解游戏状态并据此采取行动。如果符号传达不充分,玩家就会感觉游戏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机制又制约和生产着符号,没有机制的支撑,符号就成了无源之水。机制是游戏体验背后的隐形结构,它为符号提供了意义来源,但本身并不等同于玩家的实际体验。
符号层:符号层指游戏中一切可被玩家感知的表现元素,即游戏的信息呈现方式。包括视觉符号(如角色造型、场景画面、UI界面元素、文字对白等)、听觉符号(如音乐、音效、语音提示)、触觉符号(如手柄震动、力反馈)等。符号层是游戏与玩家沟通的媒介,承担着将底层机制转译成可感知形式的功能。符号的能指是其物质载体(罗兰巴特)——在游戏中,这些载体就是屏幕上的图像、扬声器中的声音,甚至是操作设备的物理反馈。符号层面的设计决定了玩家能够“感觉到”什么,影响玩家对游戏的理解。游戏是一种多重符号并用的媒体,它通过将视觉、声音、触觉等不同模态的符号层叠结合来传递信息,构建体验。例如,惊悚游戏往往同时利用阴暗的画面、诡异的音乐和震动的手柄来传达危险,塑造沉浸式体验。
体验层:体验层指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和反应,包括认知理解、情感情绪、生理反应等方面。这是模型的最高层级,也是所有游戏设计归根结底所瞄准的目标。体验可以是多样的:愉悦、紧张、挫折等等,取决于游戏的性质和玩家个人。玩家通过恐怖游戏获得惊吓与刺激,通过解谜游戏获得智力满足,通过多人游戏获得社交乐趣。体验的产生是机制与符号共同作用的结果——机制提供了可能的事件和互动,符号将这些事件呈现给玩家并引导其解读,最终玩家根据符号做出反应并形成体验。如果体验是游戏的“输出”,那么玩家的行为又会成为对游戏的“输入”,那这将形成一个闭环:玩家接受体验后采取行动(玩家因为紧张而谨慎前进),这些行动被传达给游戏机制,进而引发新的机制运转和符号反馈。由此,机制-符号-体验三者在动态交互中形成循环。
在这一模型中,三层具有层级依存和互动循环的关系。机制层是基础,符号层是中介,体验层是结果,同时玩家的体验又反过来影响其对游戏的操作输入。具体的交互过程如下:
机制 → 符号:游戏机制在运行中产生各种状态和事件,这些内部状态通过符号呈现给玩家。例如,当机制判定玩家角色受到伤害时,在符号层可能表现为角色血条减少、屏幕边缘闪红等;当计时器归零时,符号层可能播放警报声提醒玩家。数字游戏的复杂内部状态若不经由符号传达,玩家将无从得知系统发生了什么。因此,符号层充当了机制层的信息翻译器,将抽象的数值、逻辑转化为直观的视听反馈。
符号 → 体验:玩家通过感官感知符号,并依靠自身的认知对其进行解释,产生相应的体验。玩家在看到血条变空时,会产生紧张或危险的情绪,听到胜利的音乐会令玩家感到喜悦。这一过程中,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含义直接影响了体验的质量和性质。通过提供直观清晰的且与游戏环境相契合的符号,玩家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意义才能构建出来,产生有意义的体验。
体验 → 符号 → 机制:玩家根据自己产生的体验(包括情绪和对游戏状态的判断)做出行动决策,通过输入设备将指令反馈给游戏。例如,玩家因为害怕角色死亡(一种体验)而选择按下治疗键,这一按键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如屏幕上显示的按钮图标),代表玩家希望触发“治疗”这一机制。游戏接收到输入后,机制层执行相应逻辑(恢复生命值),并再次通过符号层更新显示(血条回升)。至此,一个交互循环完成,新一轮的机制-符号-体验反馈又开始。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机制-符号-体验”模型强调了游戏系统与玩家主观感受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符号好比游戏的界面语言,没有它机制无法与玩家对话;机制是符号背后的语法规则,没有它符号就失去具体指涉;体验则是符号被解读出的意义,没有体验,游戏互动就没有价值。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游戏意义生成的过程。一个设计良好的游戏,必然是在机制、符号、体验之间达成了和谐统一——机制提供有趣的可能性,符号有效地传达这些可能性,玩家据此体验到乐趣和意义。如果三者有任意一环脱节,如机制设计有趣但符号反馈不足,玩家会因无法理解游戏而沮丧;又或者符号华丽但机制空洞,玩家的体验也只会流于表面、缺乏持久的投入。
“机制-符号-体验”模型与休尼克等人提出的MDA框架(Mechanics-Dynamics-Aesthetics)在理念上有相通之处。MDA框架认为游戏设计包含机制、动态和美学三个层面,其中机制对应规则,动态对应运行过程,美学对应玩家体验。在“机制-符号-体验”模型中,“机制”可对应MDA的Mechanics,“体验”则类似于MDA的Aesthetics,而“符号”可以看作扩展了MDA中对表现层(美学)的描述,强调游戏的符号表征在机制与体验之间的中介作用。MDA也要求“所有期望的用户体验最终都要落实到代码之中”,游戏的各层面需要在不同抽象层级上保持一致。所以“符号-机制-体验”模型可被视为对类似思想的继承与细化,尤其强调符号(界面和内容呈现)这一层级对机制和体验的联系作用。
符号学理论与“符号-机制-体验”模型的融合
通过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融入“符号-机制-体验”模型,我们可以加深我们对游戏如何创造意义的理解。在游戏中,符号往往一箭双雕:既指示机械层面的状态,又唤起文化层面的联想和情感。巴特的符号学提醒我们注意符号的这两层含义——能指对应游戏中具体的呈现元素,所指对应游戏机制状态或故事含义,而更深的神话意义则可能通过符号渗透进玩家的体验之中。
在典型的射击游戏中,当玩家角色生命值过低时,屏幕边缘可能会出现红色闪烁。就机械功能而言,这一红色闪烁符号表征着生命值告急(所指是“生命值低”这一机制状态);从文化语义看,红色通常与危险、警告相关,玩家会自然将其解读为“濒临死亡”的信号并产生紧张感(红色在许多文化中象征警戒,这可以视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神话”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符号将纯粹的数值变化赋予了直观且具情感冲击力的意义:玩家并未直接看到HP=10/100这样的抽象数值,而是通过红色闪烁(能指)体会到生命垂危的感觉(所指),同时红色所承载的危险内涵被自然地接受(神话层面的意义),加强了濒死体验的紧迫感。
许多游戏在玩家取得胜利或完成任务时会播放欢快的音乐和绚丽的视觉效果(烟花、奖章等)。这些符号化的庆祝手段对应着机制层面的某种积极结果(胜利/达成目标),它们同时借助文化中“庆典”或“奖励”的符号意义来放大玩家的情感体验。著名的日式RPG《最终幻想》系列每场战斗胜利后都会响起固定的胜利音乐并显示角色胜利的姿势,这段音乐和画面符号早已成为“胜利”的象征,让玩家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符号作为中介,不仅在传递机制信息,更在传递一种约定俗成的“胜利神话”,升华玩家体验。
在游戏《使命召唤:现代战争》中,充斥着美国军队的军徽、国旗、英雄式的人物对白等符号元素。这些符号不仅服务于游戏机制(标识阵营、指挥行动),更在无形中构建着某种“爱国主义”或“英雄主义”的神话,让玩家在完成任务时产生正义感爆棚的体验。符号可以将游戏的机制结果上升为某种文化叙事:一次简单的游戏胜利通过符号的包装,可能被赋予“保家卫国”或“对抗邪恶”的意义。通过与符号学的结合,我们可以分析符号如何在机制层面发挥功能的同时,也在文化层面产生意义。
总结
运用巴特的符号学视角来审视“符号-机制-体验”模型,我们得以捕捉游戏符号所蕴含的多层含义,以及这些含义如何影响玩家体验,赋予游戏以文化和情感价值。符号在模型中不再只是机械信息的中转站,而且是意义的生产者和放大器。通过符号学的介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解释游戏的内在意义世界——从显性的规则互动一直延伸到隐性的文化隐喻。符号-机制-体验模型在巴特的符号学理论的支撑下,得以更有力地诠释游戏的意义生产过程,提供一种整合游戏机制分析与文化符号解读的新视角。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